根据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(2010—2020年)》和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》,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,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,特制定本规划。
一、学校“十二五”发展的机遇与挑战
1、陕西省产业结构调整为学校商科发展提供了空间。
《陕西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纲要(2009—2015年)》,相对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,加强了对物流、文化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求。这为学校的商科发展提供了空间。
2、陕西省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为学校与其他高校错位竞争带来了机遇。
陕西省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,使经济学和管理学成为紧随工学之后的第二大学科门类,其重点专业大多集中于985和211高校中。与此相比,学校在人才培养层次、科研实力等方面处于劣势,但在紧贴市场的专业细化方面具有优势,能有效做到与其他高校的错位竞争。
3、步长集团发展为学校凸显“药学”特色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步长集团是陕西医药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重点企业,第四个五年计划提出以现代化中药注射剂、现代化口服液、现代西药为主要产业,并争取中药排名全国第一、西药前三名。步长这一目标要求学校必须凸显“药学”特色,也会为学校发展创造有利条件。
4、国内外商科院校办学经验,为学校完善学科体系、优化专业结构、坚定应用型办学方向提供了借鉴。
第一、可借鉴国内外商科类院校完整的学科体系。国内外商科院校中,“商学”和“管理学”是必设的专业,会计学、市场营销、国际商务、管理信息系统等是常设的专业,工、法、文、理则是学科体系中的支撑专业,学校可从中借鉴,不断完善自身的学科体系。
第二、国内外商科类学科专业随市场发展而变化,跨学科、多学科交叉和融合已成趋势,这为学校优化专业结构提供了借鉴。
第三、国内外商科教育贴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,强调与社会经济实践契合,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,这为学校办学选择应用型方向坚定了信心。
5、民办院校以质取胜的发展趋势为学校依托行业转型、寻求特色发展指明了路径,也向学校内涵发展提出了挑战。
生源减少和高考录取率提高,优质教育资源向强校集中,这向学校内涵发展如何以质取胜提出了挑战。为此,学校的发展,必须依托行业,注重市场需求,凝练学科专业特色,纵深发展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办学。
二、学校“十二五”发展的瓶颈性问题
1、内部治理结构亟需完善。
学校的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完善,董事会的领导职责、执行院(校)长的负责职责不够明晰。
学校的校、院(二级学院)两级管理体系尚未真正落实。二级学院的人、财、物权力有限。
学校的管理制度,尤其是本科教育管理制度还不完善。
管理的信息化、网络化程度不够,管理效率不高。
2、硬件建设,包括生均校舍面积、实验室设备等尚未完全到位。
3、学科发展整体水平较低。
学校的学科建设基础薄弱。本科专业处于快速增长阶段,内涵发展不够。商、医药类学科体系尚不完整。商科类专业发展需要特色支撑。
4、教师队伍薄弱,与国家对本科院校建设要求有距离。
自有专任教师数量不足,缺乏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,硕士、博士研究生教师比例偏低。
5、对外交流和国际合作薄弱。
学校办学相对比较封闭,对外交流、国际合作还显薄弱,和陕西其他民办本科院校相比距离较大。
三、学校“十二五”发展的指导思想
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办学的公益性原则,依法治校,规范管理,走内涵发展、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。
以本科教育为主,商(经济和管理)学类、医药学类学科为重点,商药结合为特色,就业为导向,培养具有创新精神、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。 坚持育人为本,以教学为中心,学科建设为龙头,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,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任务,不断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,深化教学改革,强化教学实践环节,注重应用型科学研究,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结合和国际交流与合作。
“规范化、特色化、品质化”三步并作一步走,把学校建成综合实力强,学科专业结构合理,特色鲜明,国际化程度较高,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民办大学。
四、学校“十二五”发展的目标定位
1、类型定位
教学型普通高等院校。
2、层次定位
应用型本科教育。
3、规模定位
扩大本科生规模。全日制在校生(统招本、专科生)达到12000人,本科生达到8400人。
4、学科专业定位
学科专业分为核心层、拓展层和支撑层。核心层为经管类、医药学类学科专业;拓展层为医药保健、休闲、旅游类学科专业;支撑层为文、理、工等学科专业。
5、办学模式定位
以市场为导向,产业为依托的“三结合”(产、学结合;校、企结合;专业、行业结合)办学模式。
6、人才培养模式定位
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需要,以能力为导向,校企合作为依托,实施以适应就业需要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,培养具有创新精神、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。
五、学校“十二五”发展目标
1、发展目标
规范本科教学管理,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,提升教师队伍教学水平,硬件建设符合国家标准,办学水平全面提高。
2、主要发展指标及建设项目
(1)学校管理体系
完善法人治理结构,修定董事会章程、学校章程,落实党委、执行院(校)长权责。
建立科学决策、民主决策机制,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。
完善校、院(二级学院)两级管理体系,明确二级学院权、责、利。
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。
建成校园数字化管理系统。
强化依制度管理、靠程序规范理念,使学校管理走向优化。
(2)本科专业基本结构体系
调整优化专业结构,围绕重点、特色和新兴学科增设新的本科专业,形成本科专业以经、管、医、药为核心的基本结构体系。
本科专业数增至21—25个,省级精品课程2—3门,省级重点专业3—4个,教学成果奖2—3项,自编教材20—25种。
(3)教师队伍、管理干部队伍建设
设立教师队伍建设“百万工程”专项资金,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。教师总数达到670人。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到教师总数的70%,具有高级职称的占到30%。
各口管理干部配备到位,其中教学管理岗位和学生管理岗位干部首先配备到位。
制定规范的、吸引教师和管理干部的人才引进办法,充分发挥学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二级单位两个积极性,奖励引进人才的“伯乐”,为人才落脚学校创造有利条件。
(4)应用型科学研究
针对行业和企业发展,结合市场需求,启动应用型科研工作。科研年度总经费2011年—2012年每年100万元,2013年—2015年每年150万元。
争取省级科研项目,2011年—2012年每年2个,2013年—2015年每年3个。
与企业合作研究项目,2011年—2012年每年2—3个,2013年—2015年每年3—5个。
(5)本科生培养质量
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,加强教学督导,改革课程体系,建立课程标准,改进教学方式,规范教学管理,确保学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。
(6)学生教育与管理
以本科生教育与管理为重点,营造优良学风、校风氛围,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。提升学生管理干部、辅导员的工作和业务水平,使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有序和规范。
(7)招生与就业
研究应用型本科教育前提下招生工作新机制,制定能调动积极性的招生政策,组建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精干招生队伍,不断提高生源质量。确保全日制统招本专科生达到12000人,全校各类学生人数达到15000人。
加强就业观念指导,全力开辟就业渠道,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委员会和各二级学院努力下,至少建立120个就业培训(实习、实训)基地,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95%。
(8)“申学”和“本科评估”
为201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,认真做好各项准备,全力以赴,力保通过。
逐一落实评建指标,做好迎接新建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准备工作,力争顺利通过。
(9)校园文化建设
以“崇尚科学,追求真知,激发科学热情,培养创新意识”为宗旨,在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、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、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、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、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等五个方面,强化“三育人”工作,营造严谨、规范、包容、和谐、积极向上的特色校园文化氛围。获得省教育厅和省政府“文明校园”称号,向教育部“文明校园”称号迈进。
(10)校园基本建设
按12000—15000名学生规模,分三期建设,生均占地面积、生均校舍面积达到本科院校办学条件(占地总面积1050亩,校舍总面积39.54万㎡)。
(11)后勤建设
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,积极探索改革模式。
(12)交流与合作
探索学校统筹管理,二级学院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,与企业、行业进行多种模式的交流与合作。
发挥国际交流中心作用,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,至少与10个国家或地区的高校建立国际合作关系。以国际学院为中心并辐射其他二级学院,引进5—8名外教。以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为基础,建立外国留学生教学班2—3个(每班10—15人)。
(13)稳安工作
稳安工作常抓不懈,普法教育和合格公民教育不断深入,人防、物防、技防工作规范有序,突发事件处置及时,不可抗灾害善后工作有条不紊,确保学校安全与稳定。
六、实现学校“十二五”发展规划的保障措施
1、构建现代大学制度。完善治理结构。
2、拓宽办学经费来源渠道,保证教学经费投入,加强经费管理和经费使用监督。
3、加强党的建设,积极探索党组织在学校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。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,开展平安校园、文明校园、绿色校园、和谐校园创建活动。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,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。
4、建立健全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机制。
5、扩大行业依托范围,积极发展与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商业等行业的关系。争取学科群与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对接,提升学科专业竞争力。
6、聚集特色、重点学科资源,优先遴选学科带头人,优先到位配备资金。
7、组建学校、社会和专家组成的学科评价机构,建立学科评价反馈机制。
8、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。加强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国际交流与进修。引导教师开设双语课程。
9、办好本科教育同时,兼顾高职高专教育、继续教育和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技能培训。
10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中级职称评审权,争取与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。